【成语典故 三过其门而不入】“三过其门而不入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,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,讲述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、集体或重要事务,多次经过家门口却无暇进门,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。
成语出处
- 出处: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- 原文:“禹稷当平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”
- 释义:大禹在治理洪水期间,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,表现出了极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。
成语含义
“三过其门而不入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强调了个人在面对重大责任时,愿意牺牲个人利益、家庭生活,以实现更大的目标。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高度赞扬,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。
历史背景
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,他继承父亲鲧的治水事业,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。由于治水工程浩大,他常年在外奔波,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未能进去,最终成功治水,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。
总结与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三过其门而不入 |
出处 | 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 |
意思 | 形容人因工作繁忙或责任重大,多次路过家门口却无暇进门 |
背景 | 大禹治水期间,三次经过家门未入 |
精神内涵 | 责任感、奉献精神、舍小家为大家 |
文化意义 | 体现中国古代重视集体、忠诚尽责的价值观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赞扬那些为工作、社会、国家默默付出的人 |
这个成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理想和责任的过程中,有时需要放弃一些个人的便利,才能成就更大的事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