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十五夜望月》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这首诗以中秋之夜赏月为主题,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孤独寂寞的心境。
原诗如下:
中庭地白树栖鸦,
冷露无声湿桂花。
今夜月明人尽望,
不知秋思落谁家?
第一句“中庭地白树栖鸦”,描绘了庭院中的景象。在皎洁的月光下,地面如同铺了一层霜雪般洁白,乌鸦安静地栖息在树枝上。这一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,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寒意的氛围。
第二句“冷露无声湿桂花”,进一步刻画了夜晚的清凉。冷露悄然落下,打湿了桂花,使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。这里的“桂花”不仅指植物本身,也可能暗含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或对远方佳人的思念。
第三句“今夜月明人尽望”,点明了时间是中秋之夜,所有人都在仰望着明亮的月亮。这句诗强调了共赏明月这一普遍的人类情感体验,同时也为最后一句设下了悬念。
最后一句“不知秋思落谁家?”则提出了一个问题:在这美好的月色之下,人们的秋思(即思乡、思亲之情)究竟寄托于何处?这种疑问增加了诗歌的深度,也让读者产生共鸣。
背诵这首诗时,可以先理解每句的意思,然后反复朗读直至熟记。注意把握节奏感,比如“中庭/地白/树栖鸦”,这样有助于记忆并更好地传达诗中的意境。
总之,《十五夜望月》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,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,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