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 孔子晚年常与弟子们谈论人生理想。一次,他邀请子路、曾皙、冉有和公西华四位弟子共坐,询问他们的志向。子路率先回答,直言自己愿意治理千...
孔子晚年常与弟子们谈论人生理想。一次,他邀请子路、曾皙、冉有和公西华四位弟子共坐,询问他们的志向。子路率先回答,直言自己愿意治理千乘之国,三年内使其富强;冉有则表示,自己的能力仅限于治理小国,但能让人富裕并教化百姓;公西华更为谦逊,希望能在宗庙祭祀或国际会盟中担任司仪一职。最后轮到曾皙时,他放下琴瑟,缓缓说道:“我希望在暮春时节,穿上轻便的衣服,与五六个朋友、六七个孩子一起,在沂水边沐浴,然后唱着歌儿回家。”孔子听后深表赞同。
这则故事体现了儒家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不同追求。子路、冉有和公西华分别代表了治国理政、经济发展以及礼仪文化的理想;而曾皙的理想,则更接近于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。这一对话不仅展示了儒家思想的多样性,也反映了孔子对不同志向的认可与包容。